Beginning of China、商、周、秦

History & Story 歷史、故事: 正確認識人類的遷徙歷史,有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
Understanding of human migration history for better harmonious society.
Click to see larger pictures. Topics list is at bottom of page.

Nov 14, 2021

阿爾泰語系的起源和傳播 Origin and Spread of Altaic Languages 2021

Draft only.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包括日語、韓語、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泛歐亞語系),不同與傳統的“從歐亞草原遷徙而來的牧民”的假說,該語系的起源和傳播, 可以追溯到約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並在農業的發展下傳播開來。但自青銅時代以來, 這種共同的認識就被廣泛的文化互動所掩蓋。因為古 DNA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古人類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研究揭示,該語系使用者是新石器時代生活在中國西遼河流域、種植小米的農民。隨著這些農民後來遷移到東北亞廣大地區,他們的語言向北向西流傳到西伯利亞、蒙古、中亞草原,一直延伸到西面的土耳其, 向東被帶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現代漢語有著另一個源頭,漢藏語系大約與阿爾泰語系出現在同一時期,也與小米農耕相關,但地點在黃河流域。

阿爾泰語系的起源和早期傳播, 是歐亞人口史上最具爭議的領域, 其關鍵是語言傳播、農業擴張和人口流動之間的關係。在這裡, 通過一項綜合三個學科中的語言、基因和考古學的求證, 由中、德、日、韓、俄、美、英、法、新西蘭、捷克、荷蘭等國專家學者合作完成,跨學科研究來解決這個問題, 進行了迄今為止的最大規模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一個包含 3,193 個同源集的新數據集,這些數據集代表了 98 種跨歐亞語言的 254 個基本詞彙概念,包括方言和歷史變體,並應用貝葉斯方法來推斷跨歐亞語言的過時系統發育。資料包括全面的泛歐亞農牧業和基本詞彙, 東北亞 255 個新石器-青銅時代遺址的考古數據庫, 以及來自韓國、琉球群島和日本早期穀物農民的古代基因, 與先前發表的東亞基因。除了在三個綜合學科中取得相當大的進步外,通過結合它們的聚合證據,展示了阿爾泰語系的早期傳播是由農業驅動的。

通過定性分析,研究人員檢查了原始語言重建詞彙表中顯示的農牧字詞,並進一步確定了在特定時間對特定地區的祖先語言社區具有文化診斷意義的項目。在新石器時代分離的常見祖先語言,如原始外歐亞語、原始阿爾泰語、原始蒙古-通古斯語和原始日本-朝鮮語,反映了與耕作有關的一小部分遺傳詞(“田”、“播種”、“種植”、“栽培”、“鏟子”) 小米,但不包括水稻或其他作物("小米種子"、"小米粥"、"稗田小米" );食品生產和保存(“發酵”、“研磨”、“壓碎”、“釀造”);暗示定居的野生食物(“核桃”、“橡子”、“栗子”);紡織品生產(“縫”、“織布”、“用織機織”、“紡”、“剪布”、“苧麻”、“麻”);豬和狗是唯一的家養動物。

相比之下,在青銅時代分離的個別亞科,如突厥語、蒙古語、通古斯語、朝鮮語和日本語,插入了與水稻、小麥和大麥種植相關的新生存術語;乳製品;家養動物,如牛、羊和馬;農業或廚房工具;和紡織品,如絲綢。這些詞是青銅時代講各種跨歐亞語言和非跨歐亞語言的人群之間的語言互動所產生的借用。綜上所述,泛歐亞語系的年齡、家鄉、原始農業詞彙和聯繫方式支持農業假說,排除牧民假說。這些證據表明,現在說日語、朝鮮語、通古斯語、蒙古語和突厥語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大約9000年前生活在中國遼河流域的農民。

Fig.1 Distribution of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98 Transeurasian language varietie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ontemporary languages are represented by coloured surfaces, historical varieties by red dots. For legend, see Fig.5. (b) Reconstructed locations of Transeurasian ancestral languages spoken during the Neolithic (red) and the Bronze Age and later (green).

Fig.2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lustering of sites included in the archaeological database: (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255 sites from the Neolithic (red) and the Bronze Age (green). (b) Coloured dots cluster the investigated sites according to cultural similarity in line with Bayesian analysis, with indication of the spread of millet and rice in time and space. The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Fig. 2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contemporary languages in Fig. 1 because we focus on the early dispersal of the linguistic subgroups in the Neolithic and the Bronze Age and on the links between the eastward spread of farming and language dispersal. Fig.3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admixture of ancient genomes: (a) Ancient genomes located in time and space. (b) QpAdm proximal admixture modelling of 20 key ancient populations from this study. The x axis shows ancestry proportion estimates for the target populations in the y axis; the error bars represent ± 1 s.e.m. range, estimated by 5-cM block jackknifing.

Fig.4 Integration of linguistic, agricultural and genetic expansions in Northeast Asia: Amur ancestry is marked in red, Yellow River ancestry in green and Jomon ancestry in blue. The red arrows show the eastward migrations of millet farmers in the Neolithic, bringing Koreanic and Tungusic languages to the indicated regions. The green arrows mark the integration of rice agriculture in the Late Neolithic and the Bronze Age, bringing the Japonic language over Korea to Japan. Fig.5 Extended Data/Legend for Fig. 1. Detailed legend to accompany Fig.1.


《自然》(Nature)論文: 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吳偉榮2021秋

Jun 23, 2018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佈 2018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 又一項由中國官方的大規模多學科古史研究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 中國史書常把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端,並將5000年作為中華文明的歷史跨度。但史書上對炎帝、黃帝至堯舜禹的記載多帶有神話色彩,因而無法作為信史。如果扣除仍然存疑的夏朝,則剩餘的時長僅剩3500餘年。

探源工程於2004年展開, 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 2018年5月28日公布成果, 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探源團隊認為,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 距今5800年,黃河、長江中下游、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距今約5000年前,良著文化最早進入文明社會。 距今3800年,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並被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面貌。 這裡使用史書上名詞“夏”, 只表示時代(時間), 不是夏朝。 歷史是由有文字開始算起, 我的之前文章“中國歷史3700年”,與這裡成熟的文明3800年附合。

下面是央視CCTV視頻和公佈成果的截圖, 全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直播內容文字放在下面"comments"裡面。

Jun 20, 2018

中國前的“中國”考古

上文(above post)中華文明起源的官方結論,致力於考古和DNA研究的證明,請看下面兩位著名專家(this & nex page)的視頻。
演講: 【國圖講座】中國前的“中國”:公元前3500〜前1500年的考古世界
許宏: 考古學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
內容: 簡介by許宏 is located in "comments" below.
為了證明夏朝的存在,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至今已有60年,是中國的重大考古項目, 這工作已延續了幾代人,有許多學者專家參與。然而作為考古隊第三代隊長許宏20年後,在下面演講得出無法證明有夏王朝的結論。
視頻截圖(from internet higher res.): 圖1: 顯示存在著兩大話語系統,考古和文獻,最初邊界明顯,各說各的。
圖2:驚覺夏王朝傳說之地(二里頭)並無王朝氣象, 許宏稱“最早的中國”; 堯都傳說之地(襄汾陶寺遺址), 發掘者稱“最初的中國”; 舜都、禹都傳說之地(運城:永濟、夏縣), 被稱“這裡最早叫中國”。
圖3: 中國文明在整個全球文明史範圍內。 圖4(video): 二里頭所在洛陽盆地,地處中原腹地。 圖5: 史前時代東亞城址, 浙江良渚發現建於距今約5000年前。

Jun 18, 2018

從DNA看中國人的起源和演化

演講: 香港「中國360度透視」系列講座: 從DNA看中國人的起源和演化。--- 開始介紹:粵語
嚴實: 分子人類學硏究者,語言愛好者,現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
內容: 分子人類學簡介, 人類走出非洲理論, 世界和東亞各語系的分佈, Y染色體和線粒體的譜系, 中國人的超級祖先, 中國人的形成, 愛新覺羅是宋徽宗的後代麼? 視頻截圖:

Sep 21, 2016

開始商朝 Beginning of Shang

我兒子曾給我發email有關中國歷史的特別文章: "Does Chinese Civilization Come From Ancient Egypt?" published by FP (Foreign Policy) magazine, 它的意思商人來自古埃及。 目前我對此不置可否, 這個理論並不新, 但這次說他們是從海上來,相當的驚人。我的舊金山Asian Art Museum專家朋友還特意問我這個題目。 有興趣請參考下面附錄Appendix, 是我們的一些email英文討論。

不管你相信與否,別把這當荒謬事, 值得去想一想,對大腦有益。 商人與周人是非常不同的民族, 只要看他們的炊具(鬲:之前Post,民以食為天)就可知道了。 商人也許是外來的,雖然不一定來自古埃及。 約2萬年前,Q和R型人群在歐亞這一帶活躍,一個向東走,一個向西走。 之前我談到, 晉語區有12.5%Q型(印第安人主要類型), 東北官話區有4.7%R型(印歐人主要類型)。 中國也發現3千年前古DNA,有一些貴族為Q型(之前Post)。 商人與印第安人的行為非常相似, 也許也是Q型人群。

甲骨文出現很快, 是如何演進的,在中國本土從來沒有挖出考古痕跡。 了解歷史,可以用基因,考古,文字,語言,文獻等,但用文獻是有問題的,因為中國人喜歡寫史觀,非史實。 我想應該再回去探討文字和語言,了解它們的源流。 比如甲骨文的鬼方, 很可能是印歐人, 當時鬼字的含義,也許不是Ghost。 又如好字,不是Good意思, 是"子方之女"的含義。 子方是什麼人種? 我也曾報導, 中國古代文法比較像英文,甲骨文叫王亥(如英文的King Arthur)而不叫亥王, 又如"我祭祀於安陽"(I worship at Anyang)而不是"我在安陽祭祀"。

今年中國有“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想想看,為什麼是“首屆”?二裡頭考古隊長許宏明確說明, 在中原沒發現任何能證明夏朝的,最大的問題是“證經補史”,照著歷史書考古。中國考古界已經轉移方向,從以中原向邊疆地區。 根據上頭文章,夏朝不用在中國找,到埃及找可也,哈哈。

根據甲骨文成熟程度,我認為中國歷史3700年前開始。儘管良渚文化有5000多年,但它沒有文字。 開始商朝還有許多的事情,我會繼續寫。

我重寫一些文字和語言的新Blogs, 有興趣去看: 甲骨文的“龍”字, 用上古漢語朗讀。 中古漢語擬音已經相當成熟,但念的人有口音,閩南人聽了說像閩南話,客家人聽了說像客家話,江浙人聽了說不像吳語, 廣東人聽了說完全不像粵語。 聽上古漢語音,可能震撼到不敢認祖宗。

It is interesting to watch a 1-minute video that 2 Harvard professors singing a song to help their students to memorize China's history. Video: How to Memorize China's Major Dynasties

Appendix 附錄
Does Chinese Civilization Come From Ancient Egypt?
by FP (Foreign Policy) magazine.
--------------------------------------------------
My discussion on this topic had been moved into "comments" at below.
--------------------------------------------------

吳偉榮2016秋

Jan 16, 2016

周、秦開始 Beginning of Zhou & Qin

First video of Zhou (周) and followed 4 videos of Qin (秦). Click to watch Beginning of China、周、秦.
1959年,考古隊員在咸陽城西148公里處碾子坡村發現一處大規模遺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積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餘座,其中先周古墓達200多座,出土文物數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甕等。考古學者們推測這是一處先周文化遺址,年代正合歷史記載的“公劉遷豳”。

1993年春,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一帶盜掘古墓的活動非常猖獗,引起主管部門注意。第二­年春,甘肅省文物工作者對大堡子山被盜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髮掘。經過8個月時間,發­現兩座大墓,兩座車馬坑、還有200多座中小型墓葬。它們均坐西向東,合為一體,形成­完整的陵園格局。這個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終於揭開了秦早期都城西犬丘和最早的王陵——­西垂陵園之謎。

(2) 雍城,在294年裡,一直是秦國的中心,是秦歷時最長的國都,它見證了秦人不容忘卻的­崢嶸歲月,一個偉大帝國的前世今生盡在其中。現代考古找到了這座消失兩千多年的城市,­並逐漸認清它的佈局特點,展示出古人高超的建築藝術和城市完善的功能,印證這座獨特的­西北水城中貴族、平民和諧共處。秦之所以稱霸西陲,不僅僅是依靠軍事力量,還有理想、­人才、民心。

(3) 秦國500多年的創業史中,容易引起人們注目的都是男人之間征戰和權謀的較量。但在他­們背後,無數女子默默奉獻,其中同樣不乏偉大的政治家,同樣不乏驚心動魄的故事,同樣­充滿慾望和理智、人性和國家利益矛盾交織的悲歌。咸陽神禾原上考古發現一座被焚毀的陵­墓,這是一座太后級別的大墓。人們聯想到宣太后——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無冕女­王。

(4) 秦東陵,一片看似普通的曠野。這裡是秦國五大陵園之一,埋葬著秦始皇的父親、母親、祖­父、曾祖父。考古工作者們一直在這裡探查,試圖弄清地下王陵的構造和規模。 2010年­一次意外的盜墓事件,使考古工作者得以深入地下目睹兩千多年前的地下王陵。這個大墓的­主人,就是秦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名字是與一場史無前例的空前­大決戰緊密相聯的——長平之戰。

Sep 3, 2015

中國歷史三千七百年 China's history 3700 years

為了證明夏朝的存在,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至今已有56年,是中國的重大考古項目, 這項工作已延續了幾代人,有許多學者專家參與。然而作為考古隊第三代隊長許宏,在浩浩五卷本的考古報告中,已經不提夏朝了。他認為“中國”政治實體的出現不早於距今3700年。 易中天的通史著作《易中天中華史》,封面LOGO上就打出了“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的字樣, 一時驚世駭俗。

最近許宏說: “我認為,殷墟之前的中原還處於原史(Proto-history)時代,有文字材料但非常零星,並不足以解決族屬、王朝歸屬和具體的王朝發展階段等狹義的歷史學問題,此時仍屬於傳說時代;真正的信史時代是從殷墟開始的。” 殷墟之前有人叫那是一個“滿天星斗”的時代,邦國林立, 藉用歐美學界的話語,稱之為“酋邦時代”。

傳統文獻說盤庚遷都於殷,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湯即位約為公元前1600年。但根據出土甲骨文,商湯之前還有好多位君主, 他們稱作先公(之前文章)。 現代學者發現晚商時期,有一周祭制度,上甲在祭祀順序中排列首位,上甲以降有明確的商王世系排列: 甲乙丙丁, 卻跳至壬癸, 然後商湯叫"大乙"排第七。 上甲的卜辭多達一千一百餘條,位居諸王之首,可見殷人對上甲之崇敬。 台北故宮博物院在2012年, 有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 登載了周祭商王世系, 下面我影印它的圖像貼上:
Click to see larger picture:


商湯之前六先公, 上甲的甲寫在「囗」中, 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先後即位,「報」寫作「匚」,「主」寫作「示」。 上甲之前還有幾位先公(之前文章), 稱王的有王亥和王恆。 殷人對王亥格外尊敬,從不單稱他為「亥」。 甲骨文的文法有一點像英文,叫王亥而不叫亥王(如英文的King Arthur)。 又如"我祭祀於安陽" (I worship at Anyang), 現代說法是"我在安陽祭祀" 。

卜辭記載王亥為解決牲口過剩,將部分牛羊托寄於鄰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 之後有易氏首領強迫他交出所有牲口,他拒絕被殺害。後來王亥之弟王恆繼位奪回了牛羊, 但王恆卻不見於傳世文獻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王恆死後,其子上甲微又聯合河伯氏討伐有易氏,商族強盛了起來。

甲骨有不少卜辭祭祀稱作“王”的祖先,像人傾頭之形,傾方向左右無別。

此字學界基本上釋為“夨”, 但郭沫若還有他人釋為“吳” (請看:“吳”字的源流), 他認為應當是指商族先公的曹圉(又名「糧圉」)。郭沫若進而認為《楚辭·天問》所載「吳獲迄古,南嶽是止。孰期去斯,得兩男子?」是指商人的王吳, 而不是一般釋為春秋時吳國的吳王(時間差一千多年)。 這幾句新解釋是:"王吳獲得長壽,到了南嶽之下,誰想到腋下裂開,生了兩個男子?"

如果這是真的,商人在王吳時南遷開始稱王。 王吳(King Wu, 現代中文:吳王)也許是中國第一個王。這只是專家的意見,而不是因為我姓吳,不要誤會,哈!

*後記*: 文章內容說, 吳國的吳王(時間差一千多年):我的電子郵件裡面打錯二千多年。如果吳王是泰伯,則時間少於一千年。

Same article posted at 中國文字的源流
吳偉榮 2015 夏

Dec 9, 2014

傳說 商、周、秦起源的傳說 Legends of origins of Shang, Zhou & Qin

根據考古研究,漢朝是第一個漢族建立的帝國,之前商、周、秦是外來民族建立的,但這些民族後來都變成了漢族。所以中華文化是多元的,並不是一統的。 (2015年我利用現代基因人類學, 開始解答這問題)。

最早商朝起源的記錄是《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因此商是鳥生下的。千年之後, 故事更為精彩,《史記•殷本紀》:“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讀:謝)是商的祖先, 簡狄是商始祖的母親。

周打敗商之後,它的祖先不能輸給別人。根據史記, 姜嫄是周朝始祖棄的母親, 帝嚳的正妃, 簡狄是商朝始祖契的母親,帝嚳的次妃。所以周人是大老婆的後代, 商人是二老婆的後代 (像聖經的舊約故事)。《史記•周本紀》: “ 姜原出野, 見巨人跡, 心忻然說, 欲踐之, 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原來姜嫄是出去野外, 踩到巨人腳印後,懷孕而生下棄, 她曾放棄他三次, 所以叫棄(后稷)

關於秦朝起源,同樣有趣。《史記•秦本紀》:“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大業是大費的父親。大費就是伯益,是秦國的祖先。怎麼? 又是玄鳥降卵,各位去弄明白吧!

Dec 8, 2014

商、周同不同源? Shang & Zhou different origins?

根據史記, 周人是大老婆的後代, 商人是二老婆的後代。 但是從現有考古發掘材料來看,商周分屬分佈在東、西不同地域、不同淵源的古老遊牧民族。

商周不同源,要看他們的炊具(民以食為天), 先是不起眼的鬲(讀:力)。鬲與鼎相近,鼎多是實足的,鬲是空足的,腹身與足明顯分兩部分的稱為鼎,腹部與足部區分不明顯的稱為鬲。 鬲最大特徵是用於野外,篝火在足底部,不易被風熄滅,著火面積大,受熱效率高, 遊牧民族最適合使用。考古學家蘇秉琦稱鬲是"世界各地都沒有見過類似器物...中華古文化的一種代表化石。" 他區分出鼎鬲不同源, 商周鬲的差異。

商周鬲的差異是"襠", 商鬲是尖襠, 周鬲是連襠: 下圖(一)河南殷墟商鬲、(二)陝西先周鬲。 它們的製作方法不同, 商鬲是先製作三條牛乳房狀的袋足,再用泥筒拼接。周鬲是先築一個泥桶,然後下端分成三份,向上擠壓成三足。 鼎最初是一種炊具,有青銅器後, 上升為國家禮器,祭祖陪葬,成為權力的象徵。下圖(三)西周多友鼎(2014年)、(四)新鄭市三月初三祭黃帝的鼎雕像(2010年)。


儘管中原列國從周禮, 墓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陪葬。南方的吳國墓中不用鼎用鬲, 與先周連襠鬲同種類, 如左圖(一)江蘇吳國鬲。這可能證明了, 史書上津津樂道的故事: 距今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喜歡他的孫子昌, 希望三子季歷繼承他的王位, 然後傳位給兒子昌。 後來昌的兒子(周武王)建立周朝。

因此亶父的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率一批族人離開南下, 建立吳國。 他們帶去的是先周文化, 所以吳國是先於周朝, 由老大哥建立的。然而江南是魚米之鄉,熬粥煮魚,用鬲不方便, 他們使用平底鍋, 如左圖(二)是江蘇吳國釜。他們入鄉隨俗,改鬲為釜。 但陪葬非用鬲不可。釜加三足,就變成了鼎。

Dec 7, 2014

商、周、秦是什麼民族? Shang, Zhou & Qin what nationality?

殷墟位於河南安陽市,橫跨洹河兩岸。20世紀初,因甲骨文的發現, 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下圖有玄鳥,商人住屋、面具和夏字, 住屋群看起來像個部落, 面具顯示著寬大臉盤的北方民族, 夏字顯示堂堂正正人的字形, 注明是甲骨文, 顯然是騙人的。甲骨文沒有夏字, 它是周朝的金文。(2010年)


泰伯奔吳後,古公亶父亦帶著族人到岐山下, 棄獵為農, 世代與姜戎通婚 (武王妻邑姜,康、穆、懿、孝、厲、幽王都娶姜女為妻)。現在許多學者相信,秦周的祖先是古羌人,殷商有用羌人祭神的習俗。


雖然史書說,秦、商朝的祖先, 兩者都是吞玄鳥卵生下的,
不過左圖(一)西安秦俑, 不像是崇信玄鳥的東夷人,
面部特徵類似左圖(二)秦州姑娘。(2014年)
Click to see 2014古道絲路之旅

Dec 5, 2014

古羌人 Ancient Qiang people

現在認為漢族、藏族、緬族、彝族、羌族、白族、景頗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納西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源於古羌族。羌語支語言包括羌語、嘉戎語、爾龔語、拉塢戎語、普米語、木雅語、扎巴語、卻域語、貴瓊語、爾蘇語、史興語、納木依語等活著的語言及其文獻語言西夏語。
我有另文討論, 請看: Journey-History 旅程-歷史

Dec 2, 2014

劉秀的墓Tomb Liu Xiu

下面是關於漢光武帝劉秀墓的故事,各位可去分辨它的真假。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 關於他的墓地選址有一個傳說, 一般人們都會把墓地選在依山傍水的高處,可以極目遠眺,可是劉秀的墓地偏偏選在極低之地, 還是流水湍急的黃河水中央。後來由於黃河改道北移,他的墳就留在邙山與黃河之間了。

為什麼把劉秀埋到黃河底呢? 據說是因為他的兒子脾氣很倔,喜歡和父親唱對台戲,劉秀讓他往東他往西,讓他攆狗他追雞。劉秀死的時候對他說:“你把我埋到黃河底吧!” 他的本意是兒子總是和他作對,這樣一來,正好實現了自己葬在北邙的願望。可是這一次劉秀想錯了。他兒子想, 自己和父親對抗了一輩子,沒有聽過一次話,就聽一回吧。果然把他父親埋在滾滾黃河之中。

導遊說墓左前方有一塊碑,上面有個洞,耳朵貼著洞口,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 但我們什麼都聽不到。劉秀是個好皇帝, 生活簡朴、終日操勞,墓中沒有什麽陪葬品,所以從未被盜過。墓邊有環繞著千多株古柏, 神道、祠堂都是後世人建的。陵外面有一家特色的羊肉湯館,有燒餅、烙饃等, 相當好吃。(2010年)


Click to see 2010河南中原之遊

Dec 1, 2014

旅途上的歷史故事 On way

當我們旅行時候,除了看景色, 能加上歷史文化、傳說故事,會更有趣。 否則秀麗的風景就像是“遠看石頭大,近看大石頭”。回家之後,可探討其人文情結,增加美好回憶。有興趣的故事, 可能不容易分辨其真還是假,但我們會很開心的去聽。
我們從遠古的商、周、秦朝開始。

List of Posts

Above: Click "Home" to see all posts, "Older Posts" to go to next page.
Below: Unhighlighted shown under highlighted links

阿爾泰語系的起源和傳播 Origin and Spread of Altaic Languages 2021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佈 2018; 公元前3500〜前1500年的考古世界; 從DNA看中國人的起源和演化
開始商朝 Beginning of Shang
周、秦開始 Beginning of Zhou & Qin
中國歷史三千七百年 China's history 3700 years
商、周、秦起源的傳說 Legends of origins of Shang, Zhou & Qin; 商、周同不同源? Shang & Zhou different origins?
商、周、秦是什麼民族? Shang, Zhou & Qin what nationality?; 古羌人 Ancient Qiang people; 劉秀的墓 Tomb Liu Xiu; 旅途上的歷史故事 On way

Human Migration -Genetic Anthropology 探索人類起源及全球移徙擴散, 現代基因學: Human Journey 人類旅程
我的旅遊創作網站連結 My Blog Links
Please acknowledg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ing the content elsewhere. 引用或轉載本文, 請註明來源。
Powered by Blogger.